岚皋与紫阳山水相连,都与四川毗邻,古代同属巴地,唐代同属金州,明、清才分别立县设厅,两县有同样的地质构造、同样的气候条件、同样的富硒土壤。公元前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今岚皋县城萧家坝、西窑一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土著山民,就食巴山,饮水岚河,世代相承。从民间传说和史料痕迹中发现了一个从古老神话般传说的龙安茶到近代现实紫阳茶的故事。
先有龙安茶,后有龙安寨
岚河中游的岚皋县境内有个花里镇,清朝年间称砖坪化鲤墟,东岸是镇政府所在地,西岸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叫龙安寨,是龙安茶的原产地,关于龙安茶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位姓查的老婆婆,她养的一只黄母鸡每天中午下一个蛋,从未空过窝。可是有一天中午,老人听到母鸡“咯咯答、咯咯答”的叫声后,过了一会儿去捡蛋时,窝里竟是空的。她感到意外,早上曾摸过鸡屁股,明明有蛋,为啥今天窝里是空的?
又是一天的中午,他看见黄母鸡进窝了,连忙进屋躲在窗台下监视,一会母鸡就“咯咯答、咯咯答” 地叫了,她用一只眼睛对着窗户纸的破洞口向外瞄。突然看见从水井边的灌木丛中窜出一条五、六尺长的白汉蛇,刺溜一下就到了鸡窝边,张口就把鸡蛋吸进了喉咙,转身又往回溜,在通往水井的石板小路上,身子纵起又下落,反复摔打,蛇懂得通过摔打,把蛋壳摔碎,以便于消化。老人弄清了蛇就是这个“偷蛋贼”,决定惩罚它。当天下午,她特意到岚河边找到一个与鸡蛋的形状、大小、颜色相似的鹅卵石。第二天中午,看到母鸡进了窝,她也跟着去守在窝旁。鸡又叫着离开了窝,老人左手把蛋捡了,右手把鹅卵石放进了窝,然后迅速离开,躲在暗处观察。果然白汉蛇又来了,把“蛋”吸进了喉咙。顿时,蛇肚子鼓起了个大包,它照例又在石板小路上摔动起来,可这回任他如何折腾,肚子里的“蛋”就是摔不破。白汉蛇又痛又累,躺在地上吁吁喘气。老人见此情景反而觉得过意不去,心想,蛇虽然偷吃了鸡蛋,但它犯的不是死罪呀。查老婆婆心软了,心里难受地坐在地上,蛇却自知上了当,不声不响地溜走了。查老太婆想看个究竟,便尾随而去,白汉蛇溜进了水井边,但不去喝水,直接溜进灌木丛中,在碧绿一片四季长青的野生小树旁停下来,这时响起了哗哗拉拉的声音,白汉蛇将身子缠绕在小树上,一口一口地吞吃嫩绿的新叶,然后溜进灌木丛中,不见踪影了。第二天中午,黄母鸡又叫了起来,没料到白汉蛇和昨天一样,生龙活虎般地溜过去,不用说,鸡蛋又成了它的美餐。老人心里连连称“神”,她断定蛇是吃了那些树叶子,化掉了肚子里的石头。
当天有个猎人送给老人一块獾子肉,她吃多了,肚子胀得怪难受。想起刚刚发生的怪事,便到水井边摘些蛇吃的那种灌木叶子塞进嘴里嚼,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她认定这丛灌木叶子是神方妙药。于是她把附近相同的灌木树的叶子全摘了下来,倒进锅里炒熟烘干,如获至宝似的保存起来,谁吃了东西肚子发胀就给谁抓一些用开水泡到喝。日子一久,人们体验到,这些叶子不光能消食化积,还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泻火明目的疗效。人们都说,莫非老天也发了善念,降下神药为人们消灾吧!得益的人们不仅要感谢老天赐给了这山上的宝树,更要感谢发现宝树的查(zha)老太婆,查(cha) 验 出的秘方,将这宝树称为茶树,采下的叶子就叫茶叶,有人根据蛇吸鹅卵石后因吃茶叶而安然无事的奇事,给这茶叶取名为“蛇安茶”,当时有一位文人长者说:“此名欠雅,蛇乃小龙也,还是叫‘龙安茶’吧。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龙安茶不仅能使龙安,也给山民带来了福音。”有了“龙安茶”茶名,这座山也便成了“龙安山”。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由于世道黑暗,土匪猖獗,龙安山由于地势险要,花里一带的百姓纷纷涌上了龙安山躲避土匪,并在山上修建了寨子,于是就有了“龙安寨”。
(根据杜文涛、李发林主编《岚皋民间传说》144页,周竟主编《汉中民间故事集》搜集和本人调研资料整理。)[NextPage]
龙安寨的故事
龙安茶不仅能使小龙身体安好,还能使人们强身健体,引来山民纷纷上山采茶籽、种植在自家房前屋后,每年春季采摘、晒干保存、备够慢慢饮用。后来人们发现寨西侧有一股山泉水泡茶格外甘甜好喝,遂在茶园地边开挖了一口水井,井壁用石板堪成四方形称之四方井。四方井为慢流泉,水质清新、甘甜、冬暖夏凉,属上等泉水,相传龙安茶用四方井的水冲泡,不仅滋味鲜爽甘甜,且根根竖立。历史上有一段时期“龙安茶、四方井”,就像当今杭州“龙井茶、虎跑水” 一样出名。
清朝年间,财主马氏有粮田千顷,卑奴成群,财大气粗,远近闻名,在寨顶南部修建面积达20余亩的庄园,大兴土木,修建石城,用来存放财物和作自己住所。石城依据险要地形,修建有炮楼,筑有滚石等坚固工事,同时,与石城遥相呼应,四周修筑坚实围墙,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关隘。
马财主自从修建了龙安石城后,居住安定,财源广进。达官贵人往来络绎不绝,上等酒菜、特产名茶,招待周到,名声大振。为招待和馈赠需要,马财主命长工在龙安寨西坡开垦百亩茶园,请来有名的做茶匠人,做茶匠人提出的条件苛刻,要求做茶用具十分考究,专门篾制烘笼,上等木炭。而且采茶条件更加严格,采摘人必须是芳龄二八以下闺秀,采茶前净身、洗手,并备毛巾随时擦洗。马财主一一照办,如此采制的茶叶用四方井的水冲泡,果然立即芳香四溢,品尝一口半日留香,久久不忘。县丞举荐此茶上贡,道光皇帝见得此茶,龙颜大开,赐马财主锦匾,上绣“国子监”。《辞海》称“国子监”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教育管理机关或最高学府,好像告诉人们:此茶己通过国家最高学府鉴评。马财主由于有了皇上的封赏,财源滚滚,广置田地,田园扩大到下至佘家梁,上至八仙河,占据了大半个岚河,人称之为马半河。
马半河名利双收,但遗憾的是妻妾生下一双哑巴。两哑巴又哑又傻,能吃能喝,长得又丑又胖,且不爱在房中待,常年不穿衣服,一丝不挂赤裸裸地坐于大门两边的门凳上,见来人便傻笑迎客,不知羞、不知耻,确实有失大雅。既不能传宗接代,又不能光宗耀祖,,马财主经常被人取笑,没有面子,一气之下,马财主乘夜深人静,悄悄将两哑巴活埋了。自哑巴双亡后,马半河连遭天灾人祸,家庭日渐败落。制茶匠人和长工们也看透了马财主恶毒,纷纷暗暗串通,借故走亲访友,离开龙安寨。去大道河、小道河、洞河,汉江河、蒿坪河谋生,由于制龙安茶的匠人出走,龙安茶慢慢衰落。
为了重振旗鼓,马半河请来阴阳先生指点,阴阳先生经过仔细察看,摆八卦盒测算,断定马半河原来的兴旺是有一对宝贝(指哑巴)保佑,使得家庭兴盛,暗示是他做了缺德的事,失去宝贝,致使家庭败落。为挽救败局,马半河请来石匠精心雕琢石狮一对,立于大门两侧,用于代替哑巴,纪念哑巴,以示痛改前非。怎奈石狮是死物不能复活,终因做了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傻事,众叛亲离,没能够逆转家庭败北之势。正如俗话所说“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马半河家庭迅速败落。此时紫阳茶正红火,供不应求,茶区不断扩大,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龙安茶的匠人更有了用武之地,促进了紫阳茶的发展,整个陕南和川北都以紫阳茶命名,直到20世纪中页,安康茶厂外销的紫阳茶,主产地就在岚皋和流水一带。
龙安寨几度移主,工事和砖房早已损坏。至光绪二十九年,监生盛肇南重修龙安寨(盛肇南重修龙安寨在《砖坪厅志》有载),残墙上的青砖有特殊烧制的“嘉庆元年马氏”字样,一对石狮现在仍保存于龙安寨上,是这段往事的重要实物证明。
(根据本人1981年主持并参与《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资料和盛洪玖 、杨敏莉搜集资料整理)[NextPage]
后 记
龙安茶在清末时已完全停产。1981年陕西省农业厅组成调查组,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向县政府提出了恢复发展龙安茶的建议,县政府立即采纳,在紫阳调茶籽,发展了一批茶园。1986年岚皋县科委立项,由科技人员李永仓、王小庆、盛洪玖、夏景宏等人组成科研组,开展龙安烘青茶基地建设,开发等工作,1990年通过陕西省安康地区名茶技术鉴定,并正式定名为龙安碧旋。1992年7月在安徽农学院召开了以著名专家陈椽为首的 陕西省名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龙安碧旋开发技术在国内领先。龙安碧旋品质特征是:外形蟠曲如螺,紧细重实、显毫,栗香高而持久,滋味醇厚耐冲泡。陈椽教授题词:“龙安碧旋、巴山翠菊、富含硒锌,保健佳茗”。王泽农在诗中赞誉:“龙安细旋碧玉条。”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龙安碧旋名茶研制荣获安康地区行政公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中国杨陵农科城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像奖。巴山芙蓉1992年通过省级名茶技术鉴定, 1994年获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会后稷金像奖,林业部全国林业名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省级名茶龙安碧旋、巴山芙蓉,市级名茶南宫银针、剑兰春、巴山毛峰等产品,曾先后被评为林业部名特优新产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优秀新产品、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会优秀新产品,首届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新成就展优秀新产品,首届中国杨凌农博会精制保健茶系列产品后稷金像奖、陕西省第二届技术成果会富硒茶开发名茶创制银奖,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金茶王金奖、优质奖;2010年中国·陕西(汉中)茶叶节名优绿茶质量评比铜奖;2011年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名优绿茶质量评比金奖、银奖;2012年中国·陕西(商洛)茶叶节名优绿茶质量评比银奖、铜奖等50余项奖励。
岚皋县现有茶园3万余亩,产干茶450余吨,产值8000余万元,茶叶成为县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茶叶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县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28.6%;涉茶农民茶叶收入占全年家庭总收入的42%,且有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