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林业信息 > 队伍建设 > 正文内容

浅谈植树造林在水洞沟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0-05-20 15:53作者:

旬阳县双河镇水洞沟流域,荒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生活非常困难。2006年,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植树造林,对水洞沟流域进行治理。现在,当地植被得到恢复,裸露的山石不见了,水也清了,栽植的经济林木已初见成效,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为秦巴山区植树造林治理小流域进行了有意的尝试。

一、水洞沟流域概况

水洞沟流域位于安康市旬阳县双河流域的西南部,总土地面积为16.89平方公里,占双河镇总面积的14.8%。水洞沟流域在旬阳县级区划中属秦巴土石山区,流域形状长13公里,沟道平均比降为9.3‰,海拔高度在4001185之间,相对高差为785

水洞沟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过渡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多雨并有伏旱,秋凉湿润阴雨多,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847mm,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量平均达375.3mm,占年降雨量的43%,有时可能集中在7-8月份的几场暴雨中。由于人畜破坏,加之不合理利用,原有森林破坏严重:雨量不均,暴雨多,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土地瘠薄,植被稀疏,岩石裸露,群众生活困难。2006年开始,启动了水洞沟流域治理工程,立足实际,由单纯注重生态防护林建设向生态、经济兼用型防护林转变,兼顾了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全局效益与局部效益,使得水洞沟出现了新的生机。

二、技术要点

植树造林治理小流域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本区域劳动力资源,气候资源和山地特点,发挥森林固土养水的特殊作用,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科学规划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植树造林治理为主体,对山地全面治理。根据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整地方式,合理搭配树种。具体做法是:山顶部和25°以上的陡坡,采取穴状、块状、鱼鳞坑、水平沟等整地方式,栽植油松、侧柏、板栗等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山中部25°以下缓坡采取水平沟和水平阶整地的方式栽植果树林(以核桃为主)及经济林(以桑树为主),既防治水土流失,又取得经济效益。山脚修水平梯地,种植农作物、药材,果树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此举被群众称为:“山顶松柏戴帽,山中核桃缠腰,山脚瓜果梨桃。”

2.规范施工

整地规格以基本满足树木的生长要求为原则,确定为宽1.0m,深0.7m,长1.2m,回填土0.2m,在此基础上休整沟壁,挡水土埂和梯面。一是要定点放线,保证坑沿等高。二是保证坑的深、宽、长达到规格要求。具体做法是:挖坑时,将30cm上层土放在坑的上沿,底层土和石块放在坑的下沿,注意保护下侧坑壁。回填时,将30cm上层表土放在坑的底部,有条件的地方在底部施基肥,边回填便打碎土块。

3.合理栽植

①山顶部和25°以上的陡坡栽植油松、侧柏、板栗等适生树种,发挥其防风、固土和保水的屏障作用。

②坡度在25°以下的山中部坑内栽植果树及桑树,营造经济型防护林。有些地方要长短期效益相结合,在行间采取粮、林、草间作,选择树龄长,结果晚的干果作为主栽树种。

③梯田下沿挡水埂以栽植坎边桑为主,一则保护和加固挡水埂,二则以增加绿肥或获取薪材。沟底部和坡脚根据立地条件,栽植速生林和经济林。

三、效益分析

1.  生态效益

①有效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水洞沟在植树造林后,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随着植被增加,挡水埂及施工坡面的水土保持功能更见显著,达到了土不下山的标准。水洞村在2001年遇到了三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冲坏房屋31间,公路3公里,农田70亩。2006年治理后,水洞村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②蓄水保墒性能好。由于水洞沟流域治理整地是沿等高线环山体挖深0.7m,宽1.0m,长1.2m的水平坑,形成了一个蓄水坑,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自然降雨量的一部分流入坑内,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可以缓解干旱时降雨少雨量分配不均的矛盾。在秋、冬、春三个季节很少降雨的情况下,工程区内土壤含水量仍高出未施工区(对照样地)39%107%

2.经济效益

水洞沟流域治理采用“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做法,通过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从而达到高效。现在水洞沟流域仅核桃一项,年产值人均增收224元整。发放蚕种800余张,产茧达32吨,人均收入达210元。再加之水洞沟流域是“猪--果”示范区,建有沼气池50口,用林中杂草喂猪,用猪粪、农村秸秆、林中杂草等废弃物入池发酵,产生沼气烧饭点灯,用沼气池中的沼渣给林施肥,实现了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大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3.社会效益

①激发了人们开发、绿化荒山的积极性

植树造林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加快了生态建设的进度,而且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面积核实率达到了9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更加趋向合理。

②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006年开展植树造林以来,区域内土壤水分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蚕桑发展前景可观,并引进了适宜圈养的黄羊,“猪--果”一体化循环农业的落实,发生了五个可喜的变化:森林覆盖率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牧草产量增加了,畜牧头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实践证明:在秦巴山区,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技术推广,能有效实现农、牧、林、水各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加快了林业发展速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业稳产高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四、结论

在秦巴山区,植树造林是开发治理山区,加快绿化速度,振兴山区经济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规划到实施,严把质量关,确保良性健康的运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