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林业信息 > 队伍建设 > 正文内容

蚕桑产业的长青树

发布时间:2010-08-23 15:51作者:

旬阳县麻坪镇李家河村,多年来一直把兴桑养蚕作为本村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在经历了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疲软和劳务输出的一次次冲击后,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地规避了茧价不稳和劳力紧缺的矛盾,保护和发展了这个传统产业,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蚕桑大村”,有2户被市政府表彰为“养蚕大户”,成为旬阳县村级蚕桑产业的长青树。带着“面对新时期农村收入结构转变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探索陕南蚕桑生产发展新路”的思考,2010817,我们对该村进行了调查,欲从中找到长青不衰的“秘方”。

一、该村蚕桑产业的基本情况

李家河村位于麻坪河流域中游,是旬阳蚕桑生产的发源地,土地结构是,既有山上坡地,又有川道水浇地,自古就是桑麻之乡。全村7个组,446户,1621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4160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00亩,有桑园1500亩,其中,川道密植丰产桑园1000亩,2010年全村劳务输出人员达800多人,占总人口的49.35%,在一半劳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全年养蚕发种1340张,创近几年蚕桑生产新高,预计产茧54.9吨,预计蚕茧产值164.7万元,人均养蚕收入1016.04元,占全村总收入的21%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不管东西南北中,咬定蚕桑不放松。李家河村是传统的养蚕大村,计划经济和农村责任制后,养蚕一直是该村的重要收入来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村委会坚定蚕桑产业的信心,是这个村蚕桑产业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无论蚕茧市场怎样波动,他们扭住蚕桑产业不放松,树立“低潮发展、高潮受益”的发展理念,始终重视桑园的保护和发展,近几年来,他们借助“东桑西移”项目的支持,不断地扩大桑园面积,使全村桑园面积达到了1500亩,其中,川道整片密植桑达到1000亩,为该村可持续发展蚕桑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蚕桑定位为全村三大产业之一。李家河村“两委”在全村经济发展的定位思考上,以蚕桑、烟草和劳务输出为全村的三大产业,在发展布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应时代发展,不搞一刀切。高山几个组以发展烟草和劳务收入为主,川道几个组在发展蚕桑的同时,兼顾劳务输出和苎麻生产,按照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统领全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年,全村总收入800多万元,其中,蚕桑120多万元,烟草100多万元,劳务输出500多万元,其它收入80多万元。

(三)、把养蚕的重点向大户和川道转移。该村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养蚕的重点由面上普遍开花向重点组重点户转移,桑园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的川道地方转移,这是该村在养蚕结构调整上进行的一次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山上的桑园零星分散,管理粗放,养蚕效益低,大多是养蚕小户,小户容易动摇,经不起市场的冲击,小户养蚕对家庭收入影响甚微,针对这一实际,该村把原来的养蚕小户调整为劳务输出和发展烤烟为主,把蚕桑发展的重心向川道优质丰产密植桑园转移,集中技术指导和优惠政策扶持,调动大组大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完成了这一重心的转移,使其在养蚕户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蚕桑产业规模扩张。这个村最多时候养蚕户达到380余户,2010年全村养蚕户数减少到324户,其中,川道几个组养蚕户占70%,但养蚕发种达到1340张,创历史新高。据统计,全村年养蚕20张以上的18户,10张以上的户35户,510张的户占发种户的65%以上。通过结构调整后,明显地看到,养蚕的队伍逐渐地稳定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了,养蚕的大户增多了,产业的主体骨架突出了,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扩大了,发展布局更加合理了。

(四)、桑园的有效流转是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该村川道地区水田大部分是桑园,但由于各户的条件不同,不能实现户户养蚕,而有些大户想多养蚕而没有足够的桑叶,对此,村“两委”正确引导,按照“自愿协商、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流转桑园,重点发展大户,不养的户在从事劳务经济的同时,通过桑园流转获取一定效益,养蚕大户也能大展宏图,以养蚕为主业,谋取更大收入,实现双方共赢。该村一组养蚕大户王兆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兆强今年养蚕38张,春、夏蚕已收入3.25万元,秋蚕预计收入2.25万元,全年仅蚕桑一项收入可达5.5万元。全年家庭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该户自有桑园8亩,租赁其他户桑园10亩,确保了养蚕生产所需,成为全县通过桑园流转养蚕效益最大的农户。

(五)、“半工半蚕”,打工、养蚕两不误。该村二组魏道强,全家5口人,一个老母亲,两个孩子上学,正需要大量用钱,如果光靠养蚕,不能满足家庭花销,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大蚕期在家养蚕,其它时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以养蚕为主,小蚕期他出去打工,待蚕到四眠大量用叶时,他回来呆上半个多月,蚕儿上蔟完毕后,他继续外出务工,这样下来,他一年打工6个月,收入2万多元,年养20多张蚕收入3万多元,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了劳务输出和养蚕生产两不误、双丰收。

(六)、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产业发展遮风挡雨。为保持蚕桑产业平稳发展,镇、村两级都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信息、技术和物资服务。向蚕农宣传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动态,帮助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统一的药物和预防服务,提供在收购流通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建立风险基金,表彰优秀先进,通过各种服务,推动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七)、重点扶持和科技兴桑是产业发展的保证。李家河村只所以在蚕桑产业上能经受风雨的考验,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县上给予坚定的支持,集中人力、财力、技术重点扶持,使全村桑园面积稳步发展,达到规范化管理,蚕室、蚕蔟、蚕具等基本设施得到逐步改善,90%养蚕户有标准蚕室,方格蔟使用率达到100%,省力化蚕台户均达到1套。县上还把科研攻关、抓点示范的重点村放在该村,定期向他们提供各种政策和技术的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