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李大钊的名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崭新一页。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发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呼声,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任何反动势力“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地飞落在地”。1918年年底,李大钊撰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在中国思想界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课程,在他的影响下,更多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更为可贵的是,李大钊十分重视对中国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与时俱化”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这与马克思提出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是一致的。
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李大钊时刻牵挂国家兴亡,并为之奋斗。李大钊努力探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鼓励当时国人“本自由意志之理,进而努力,发展向上”,以改变现实境遇。他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在短暂人生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1919年的《牺牲》一文中,李大钊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李大钊以拓荒者的无畏姿态,指导并参加了建党前的革命斗争,“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担任顾问的“学生救国会”,在五四前夕已发展成为全国性进步青年组织,他还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同时,李大钊运用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阐释了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指明“中国将来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兴盛起来”,得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重要结论,提出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就要领导“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联合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努力寻求人民幸福途径。李大钊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对人民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为谋得人民解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早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李大钊就对“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的黑暗现实感到忧虑。他关注农民境遇,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指出革命者要“去导引他们走出这个陷溺,转入光明的道路”。李大钊肯定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指出一切历史“是靠我们本身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重视工人和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当革命的领导者”,要求“工人们应当紧密地组织起来,并且成为革命的核心”,强调“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李大钊在1919年的《劳动教育问题》《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等文中,关注工人、农民、农村、青年问题,提出“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口号。李大钊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成为领导国民革命的核心,成为组织、发动人民群众的政党。他强调这个革命政党必须代表人民利益,必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了思想和组织的条件。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要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进取,顽强奋斗,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英 姜德辉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山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