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林业信息 > 队伍建设 > 正文内容

四川:综合开发桑蚕业破茧化蝶

发布时间:2009-04-27 21:44作者:

四川蚕桑产业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蚕茧产量全国第三、蚕种生产数量全国第一、蚕丝产量全国第一。为此,我省去年底将蚕桑产业列入全省10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之列。在目前全球桑蚕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怎样让农户增收,我省怎样才能把桑蚕资源大省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强省?记者421采访了桑蚕养殖户、企业,以及相关专家。

栽桑养蚕百万农户坚守

2008年,我省养蚕农户达到120万户,对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说,桑蚕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户均养蚕收入超过1000元。

21日,在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圣水村,六组的杨丽华正忙着为她的6间蚕房消毒。杨丽华一家人养蚕已20多年,她说,无论行情多么低迷,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我们栽了六七亩桑,一年养五季蚕,总共养26张。”杨丽华是全村的养蚕大户,她算了一笔账:在前年,鲜茧高达46/公斤,养一张蚕就有800元的毛收入,纯利润可达600/张,1年养26张就可赚1.56万元。即使去年鲜茧跌至28~30/公斤,养1张蚕也能赚400多元。

在圣水村,蚕桑业已成为全村300余户村民的主要收入。村妇女主任刘宇珍介绍,圣水村是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村,家家户户都养蚕,近几年平均每户养蚕年收入有1万元。“即使在行情最低迷的时候,都未出现毁桑的现象。”他们都在坚持中等待行情变暖,多卖点钱。

综合利用桑园还能增值

据了解,圣水村的蚕桑收入较为单一,大部分只有卖茧的收入。但如果通过开放思维,破“茧”而出,搞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就可有效提高养蚕的综合收入。去年,我省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在 “一根桑树上吊死”的单一经营模式。

当前,“桑—草—牧”、“桑—菜”、“桑—药”、“桑—禽”等桑园套作、套养模式,已在我省一些地区开花结果。比如,邛崃市推行 “桑—草—兔”模式,开展“桑—粮”、“桑—菜”间作,使全市桑园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利用桑枝养菇,每亩增收4000多元;金堂县龙腾丝绸有限公司实施桑园养鸡综合开发项目,每亩桑园增加收入2000元;宁南县在桑园中套种黄豆、花生、洋芋、豌豆、胡豆、蔬菜等不同季节的低秆作物,每年为农民创收5000万元以上。

2008年,由于国际丝价大跌,我省的蚕茧产值由16.2亿元跌倒12.8亿元,但桑枝、桑椹、蚕沙、桑叶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桑园立体套作等产值由14.44亿元增加到18.44亿元。数据显示,蚕农收入中,有一半来自于桑园的综合开发,蚕农收入稳中有升。

省蚕业管理站蚕桑管理科科长谢忠良表示,目前我省综合开发利用的桑园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桑园综合利用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龙头带动确保蚕农利益

“我省种植零星分散,好原料极其有限,有品牌的产品比例仅有10%~20%,而江浙一带品牌产品占到了60%~80%,而且,在缫丝、制绸、印染等后环节加工方面,加工的绝大多数都是低品质的产品,附加值太低。”谢忠良指出,我省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精深加工产品少、特色品牌少等诸多问题,导致我省蚕桑多年来只是资源大省而非产业强省。

谢忠良认为我省要进一步壮大蚕桑产业,必须要有好的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建立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反哺农户,我省宁南、邛崃、金堂、珙县等地龙头企业都与农户建立了良好的互利机制。梓潼县近年成立了蚕茧风险调节基金的做法也值得各地借鉴,在茧价低迷时期,它能对蚕茧补贴,具体数额由蚕农代表、龙头企业代表等几方共同议定,从而保障了蚕农利益。(文章源自:《四川农村日报》)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