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林业信息 > 资源保护 > 正文内容

化龙山保护区昆虫新记录-瓜绢野螟

发布时间:2015-05-13 09:41作者:

201187日,笔者在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镇坪县城观察灯下昆虫时,发现一种外形奇特的昆虫,对其产生浓厚兴趣,遂拍摄下来,查阅相关昆虫专业工具书籍,鉴定其为瓜绢野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又叫瓜绢螟,系螟蛾科绢野螟属昆虫,现予报道。

 

瓜绢螟成虫体长11-15毫米,翅展23-28毫米。头、胸黑褐色;腹大部白色,第78腹节深黑褐色,两侧各有一束黄褐色臀鳞毛丛。前、后翅白色半透明,有带丝绢般闪光且略带金属紫光;前翅前缘、外缘和后翅外缘均为黑褐色带,翅面其余部分为白色三角形(后翅白色半透明有闪光),缘毛黑褐色;翅基片深褐色,末端鳞片白色。触角灰褐色,线形,长度与翅长约相等;下唇须下侧白色、上部褐色。

 

卵椭圆形,长0.5毫米,宽0.3毫米;扁平,赤黄色;各卵成鱼鳞状排列。

成熟幼虫体长26毫米,老熟幼虫体长达35毫米。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黄绿色,亚背线粗、白色,亚背线和气门上线有暗褐色条斑;蛹长约14-15毫米,绿色至浓褐色背面有黑褐色斑纹,头部光整尖瘦,翅伸及第6腹节,外被薄茧。

瓜绢螟通常被人为划分入害虫之列。资料显示,该虫年发生世代数存在地域差异,浙江年发生2代,江西则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卷叶中越冬,通常翌年4月化蛹,5月第一代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每年7-9月间成虫、卵、幼虫和蛹同时可见,10月以后老熟幼虫吐丝结茧越冬。

成虫白天不活动,隐藏于叶丛、杂草间,夜间开始活动,趋光性强。产卵于寄主植物叶背,卵散产或几粒堆聚一起。该虫主要以瓜类、常春藤、木槿、冬葵、大叶黄杨等为食,初孵幼虫先在寄主叶背取食叶肉,被害部呈灰白色斑;3龄后吐丝连缀叶片左右卷起居住其中,取食时伸出头胸部;幼虫在卷叶内化蛹。

瓜绢螟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据《陕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王玛丽等2004)记载,化龙山保护区已鉴定的昆虫有155科、608种,昆虫名录中无瓜绢野螟记录,此次发现增加化龙山保护区新记录昆虫1种。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