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它以“金漆”闻名于世,《本草纲目》中清晰记载。曾经,它所在地方,被称为“巴山漆海”,大、中、小木漆遍布房前屋后,山山岭岭。民国初期,便远销日本,解放后,不仅产量居全国第一、而且品质优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产品一举夺得联合国日内瓦金奖。
它就是—岚皋和它的生漆。
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至二十八(1939)年,匪患连年,十年无人经营;抗战期间,又因价格低落,人民乃毁林种粮,80%漆树遭砍伐。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生漆留存面积仅9.4万亩,且大多数天然次生林。1953年起,该县数年多次大规模营造漆树。除自造林外,还支援江西、山西、河南等省千万余株。截止1989年,全县约有天然漆林和人工漆林3820万株,1988年收购生漆达189吨,成为全国漆树群体最大,密集度最高,资源最多的县。
然而,90年代前后,生漆参杂做假造成积压,严重扰乱了生漆市场和影响了岚皋生漆的美誉度。新华社记者在《参考消息》以《参杂使假,王冠明珠黯然失色;害人害己,岚皋生漆滞销积压》为题作了专题报道。随后,县人民政府出台硬措施,使这颗“明珠”重放光彩。然而,由于长期割“狠心漆”,以及气候的变化,致使漆树大面积枯死。
岚皋生漆,从此跌入低谷期。
今年来,全市掀起山林经济发展热潮。岚皋除大力发展林下魔芋、中药材、食用菌和林下养鸡、养羊、养蜂外,决定实施以杉木、泡桐、生漆、茶叶、林果等为主的“五园”建设。其中以溢河镇新湾、高桥、宏大村为核心,辐射带动蔺河、滔河、花里等镇办,发展生漆丰产林6000亩,包括新建2000亩,低产林改造4000亩。
漆园建的咋样了,笔者有些迫不及待。
7月8日,笔者随溢河镇有关同志,来到位于南宫山脚下的宏大村。公路对岸,是今年刚栽的漆树苗,虽然还很细弱,却长得叶绿干正,生机勃勃。公路内侧的山坡上,到处是碗口粗大小的漆树,成行成列,成块成片。对于出生于农村家庭的笔者来说,对漆树一点都不陌生,然而现在,却对它的出现感觉格外的亲切,甚至有几分激动了。
是久违呢,还是欣喜?也许两样都有。
笔者随后来到了老支书也是老漆匠的刘再新家。刘再新,60岁,从18岁开始割漆到现在。提起生漆,无论是栽植、管护,还是采割、收购,他都如数家珍。他说,漆树喜欢生长在含沙的地里,“死黄泥巴”地不长,土地要深,土质要肥沃,阳坡地肯长,最好是夜潮土。他说,岚皋无论是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漆树生长。
刘再新说,漆树栽下地头几年必须好好管护,不能让草给“荒”了。笔者问,漆树要长多少年才能开割?他幽默地说:“漆(七)八年,漆(七)八年呢,也就是八年左右。”他说胸围在五六十公分粗的漆树,一棵一季能产上斤生漆,按目前市场价100块钱一斤,一亩地就是上万块。
他说,现在恢复生漆产业是对的,一是有山林和土地资源,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不再土里刨食,与林争食;二是发展园区式密植漆林,采集管理方便,割漆时“下树就上树”,“原来跑它三五日,不及现在割半天。”三是生漆市场紧俏,一年一个价,一天一个价,只愁货太少了。
他说,必须杜绝割“狠心漆”,一是漆树必须要长到四十公分粗以上才能开割;二是开口距离必须在一米以上,一般只能开三至五个口子;三是间隔时间必须严格,“割漆(七),割漆(七)”,必须间隔七天以上割一次,还必须“三年两不割,三年两头割”,即五年之内最多割两季;四是要防止病虫害,尤其是结巢似茧如铁网的大蚕蛾。
据悉,蔺河镇、滔河镇已改造漆园各1000亩,溢河镇今春完成新造漆林500亩、改造漆园2000亩,秋季还将新造漆林1500亩,该镇还成立了南宫生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