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苍苍涌绿潮
——我市实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纪实
安康日报记者 吴单
深冬腊月,笔者来到镇坪、平利两县采访时看到,一场波澜壮阔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这里展开。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的“绿色革命”,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依法享有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把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变为现实。
赶超任务 奏响林改主旋律
地处镇坪县最南端的华坪乡,毗邻重庆市巫溪和城口两县。境内林丰草茂,植被良好,长期以来,林区群众是靠山吃山,普遍存在“造林难、护林难、收入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林权归属不清、权责利不明、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失调,阻碍了林业生产力发展。
提起林改,镇坪县华坪乡一位林业专干裴齐平如数家珍:“我们乡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林改,本着尊重民意、尊重事实、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了多个百分百,全乡完成林改面积71778.5亩,占应林改面积的100%;分山到户率达到100%;纠纷调处率达到100%。现在真正是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华坪乡武装部长罗声亮是该乡林改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说,“去年一年可把我们林业干部忙坏了,林改工作是分阶段开展的,为了赶时间,节假日不休息、昼夜加班那是常事,记得勘界的时候,很多干部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上山,到晚上天黑才下山,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啃个面包,晚上又加班写材料、填报表。林业技术干部踏遍了华坪乡1824块宗地,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乡7万余亩林地的踏界勾图工作。”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指导群众制订方案,深入田间地头调处纠纷,争分夺秒踏山界等,该乡在2009年年底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
平利县是林业大县,两年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实现了“稳步快速林改”。平利县的林改工作从2009年年初启动后,三级领导齐上阵,迅速抽集了20余名干部集中办公,通过实行“县上领导,乡镇组织,村组操作,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林改各项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完成确权到户面积260余万亩,确权率达到97%,完成林地勘界16万宗, 签订承包合同4万余份,产权落实率达到了100%。完成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走在了两年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县的最前列。
记者在市林业局了解到,我市是全省的林业大市,集体林地面积较大,涉及林改的乡镇199个,涉及林改群众250万人。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已经过半,138个乡镇完成了外业确权勘界工作,勘界面积1909.88万亩,涉及林地2538366宗,占林改涉及林地面积的86%,其中石泉、岚皋、镇坪、白河、平利五县于去年年底前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汉滨、汉阴、紫阳、旬阳四个县区的林改工作正按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宁陕县于2008年10月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在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后适时启动了配套改革,目前,各项配套改革已在全县逐步展开。
激发活力 林改如同定心丸
满目青山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一直是山里人谋生致富的梦想,对于镇坪县华坪乡尖山坪村8组的村民李书堂来说尤为如此。李书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在附近林地里栽植了百余亩板栗,那些年,看着他整天钻在林子里忙前忙后的人大多都嗤之以鼻,对此,李书堂并没太在意。这几年,李书堂充分利用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发林副产品,还种植培育了薇菜和药材。李书堂说,光板栗一项,他年收入就能增加5000元左右。如今乡亲们还向他请教兴板栗、药材的经验呢。谈起林权改革,李书堂更加高兴,“现在政府的政策更加明了,林改就像是一颗定心丸,把以往林农心里半黄半青的心态打破了。我以后还打算扩大规模继续搞林下种植。”
平利县城关镇姜家坳村农民杨大伟,在当地是一位“名人”,因何而出名?原来他放弃在城里每年20万元的高收入回到乡下办公司经营起了林下养鸡。杨大伟说,2009年,林改的各项惠农惠民措施点燃了他回乡创业的激情。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离开繁华都市,放弃安逸的白领生活,回到山大沟深、人烟稀少的姜家坳村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他的公司拥有经济林园200余亩,存栏土鸡、山鸡8000余只,年产值达100余万元。谈起将来,杨大伟说“我会在3年内完成现代化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陕南现代大型农业化产业企业。到那时,将会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走上养鸡致富路!”
通过林改后农民的一张张笑脸,诠释的一个个财富故事,我们看到的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经营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冲击和破解,极大地焕发了广大林区的活力,撞开了山区兴林富民的希望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