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要闻动态 > 林业动态 > 正文内容

石泉县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绿色产业纪实

发布时间:2010-10-21 16:05作者:

走进石泉,放眼层层叠叠的山峦,拥抱绿意的感觉油然而生,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或是香樟葱郁,或是槐树成荫,或是柳树婀娜,处处是花团锦簇,绿地宜人,令人惬意舒心。今年4月,我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由于近年来,我县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方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桑园,大力发展蚕桑支柱产业,使全县农民找到了一条有效地致富途径。林业产业不仅实现了“绿起来”,而且在“富起来”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县在继续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桑枝食用菌为主的培植业,为农民尽快致富寻求到了新的路子。

 

发展定位:   

原料充足,产业链市场化

为合理、有序利用栎类资源,发挥资源、技术、市场优势,解决林改后农民增收得实惠的问题,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县林业局及时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合理规范、正确引导,有序发展我县桑枝食用菌这一名片产业,打造“富硒桑菌”绿色品牌。

我县桑枝食用菌有其独特的区位、发展优势:第一,桑枝原料比较充足。我县现有桑园总面积10万亩,其中高效桑园4万亩,按亩产桑枝200公斤计算,桑枝年产量达1800万公斤,资源比较丰富,如按5:5椴木和桑枝比例,年平均可发展桑枝食用菌1200万袋。全县林地总面积1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6%。我县栎类资源主要包括花栎木、小相子、板栗树、槲栎树四种;全县现有栎类资源面积65.96万亩,分布于十五个乡镇,重点在迎丰、饶峰、两河、银桥、红卫、中池、后柳、曾溪等乡镇。

第二,技术基础较好。我县是全省的食用菌生产大县,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桑枝食用菌开发经过三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集制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

第三,市场前景较好。我县地理位置处在全国主要的富硒带上,生产的桑枝食用菌含富硒元素较多。由于桑枝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低,所生产的香菇粗纤维少,蛋白质丰富,口感细腻滑爽,是保健、安全的绿色食品。第四有龙头企业带动。我县引进的浙江食用菌公司,采取农户加公司模式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公司负责各项技术服务和产品保护价销售,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仅迎丰镇全镇今年共计发展桑枝食用菌231万袋。红卫乡已发展桑枝食用菌近100万袋,全年可发展食用菌150万袋。

 

发展措施:

因势利导,有序合理利用

早在年初,我县相继出台了《石泉县栎类资源采伐审批管理办法》、《石泉县林木采伐三级监督管理办法》、《石泉县栎类资源

利用(发展桑枝食用菌)20102015年计划》、《石泉县2010年度蚕桑产业建设方案和奖补方案》。县林业局借林改东风,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好“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生态受保护与农民得实惠”的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牢固树立“服务与管理之中,管理从服务开始”的理念,坚持“有序、可持续、永续利用”的原则。

发展条件好的乡镇例如迎丰、红卫、池河、中池、曾溪等,都成立了由乡镇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以及各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桑枝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全体干部主动入股与群众资金合作搞发展,形成了“干部亲身做示范,带头做给群众看,齐心协力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有序发展,成就桑菌产业

县林业局按照“区域规划、村域示范、明确主导、大户带动、项目支撑”的工作思路,打造“富硒桑菌”绿色品牌,坚持走“有序、可持续、永续利用”的路子,引导和扶持农民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生态、更快地致富群众,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将剪伐的枝条粉碎加工,培育黑木耳、银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

今年迎丰镇共有187户农户进行了桑枝食用菌袋料栽培,总计生产食用菌231.5万袋,年创生产总值130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870元。涌现出迎丰镇三官庙村村主任冯宣林发展桑枝食用菌大户,发展2万袋,年纯收入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发展大户10余户。在池河镇沿途桑枝食用菌一个个大棚里,整齐地摆放着用桑枝条加工制成的菌棒,一朵朵袖珍菇长势良好。据开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用桑枝培育食用菌,材料丰富,操作简便,是延长桑蚕产业链、发展桑蚕循环经济的一条好路子,是蚕农增收的一条好途径,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250元以上,不仅如此,摘除了食用菌的菌包发酵后,是很好的有机肥,还可以循环回到桑蚕基地成为桑树和农作物的肥料,可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科技支撑,稳步健康发展

坚持科学培育,完善桑枝食用菌发展模式, 县科技局在整合现有技术力量基础上,严把食用菌的引进和选育的关口,确保食用菌发展的菌种供应、优良菌种的贮备及栽培种生产的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在全县建立以县食用菌专业人才、乡镇农技人员、村级“土专家”三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广大菌农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我县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支撑力。县蚕桑局同时也在努力解决生产、流通、加工环节中的技术瓶颈。

迎丰镇为确保桑枝食用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今年初,引进浙江投资商陈良夏来本地发展生产桑枝食用菌,并在县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迎丰镇菌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他技术人员20人,具有独特的桑枝食用菌母种制种技术,可为农户提供优质的食用菌种源。为了长期合作与发展,2010年仅迎丰市场就投资600万元(包括大型生产、灭菌、烘干等设备一套)用于桑枝食用菌生产。

不仅充分利用现有桑枝条资源发展食用菌,对促进桑蚕业经济循环、延长行业产业链、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有效地解决过去劳动力空闲,室外蚕房闲置及桑条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蚕农一年四季有收益。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不但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对提升蚕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有效途径,此项创新工作正逐步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新兴产业。

 

政策扶持,摆脱资金束缚

今年县上从“一县一业”项目专项资金中安排奖补资金100万元,将对新发展桑枝食用菌10万袋以上的村和3万袋以上的大户进行奖补,经验收合格后,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户。根据全县各乡镇栎类资源分布、蓄积量以及生长量、采伐量等综合因素考虑,县林业局将采伐利用计划分年度下达到乡镇,实行限额采伐,不能过度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严格执行采伐许可证制度,栎类资源的采伐利用由乡镇护林站审批,费用减半收取(即25/立方米),县、乡、村三级各负其责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出台三级监管的具体办法,确保我县桑枝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健康有序推进。

 

发展成效:

名片产业,力促农民增收

蚕桑产业是我县的优势和名片,全县共有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万人,从事兴桑养蚕农户2.81万户,占总农户的77%。去年全县养蚕10万张,较上年增幅11%,净增9800张,产茧613万斤;实施桑园套种洋芋等经济作物3万余亩;栽培桑枝食用菌1100万袋, 产值5265万元;蚕农蚕茧收入6558万元,全年蚕桑产业总产值超过4亿元。

 

蓄势发展,播撒致富希望

2009年,全县共发展桑枝食用菌1100万袋,产值5265万元;以套种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套种农作物3.1万亩、产值3720万元,两项合计农民增收8985万元,农户蚕桑收益实现了翻番,大大提高了蚕桑资源利用率和桑园土地产出率,有效抵御了单一蚕茧生产的市场风险,呈现蚕茧生产、综合利用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据统计,2009年全县农业人均蚕桑综合收入1018元、人均蚕桑综合纯收入721元,分别较2008年净增243元、177元。

 

变废为宝,延长产业链条

蚕桑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县桑园面积10万亩,每亩每年投产桑园富余桑枝约200公斤,每年全县约有桑枝条数十万吨。过去,桑枝条主要用作燃料或造纸,但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户用沼气和电能的普及,使农村用能方式发生了转变。加之,林业的发展,造纸行业大都选择竹木等优质资源,桑条成为了一种废弃物。

近年来,石泉县金鑫桑枝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池河镇前池建立桑枝食用菌菌种生产示范基地,开展以生产示范为主,辐射带动了池河、中池、迎丰、红卫等(乡)镇农户参与生产,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态资源,发展桑枝食用菌。今年,县蚕桑领导小组下达该公司生产计划2000万袋菌种,通过粉碎、装袋、灭菌、灌装、接菌,每个菌袋可产鲜菇1-2公斤,每袋毛收入达6元,预计每亩桑枝食用菌可实现收入3000-5000元。同时,产后菌包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可实现循环利用。

 

农民增收,反哺生态建设

过去林扒产权不明确,山是集体的,乱砍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人管护。今年来,县林业局在完成集体林改主体改革后,又启动了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及时给农民颁发了《林权证》,以法定形式保障农民等林业经营者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林地林木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创业兴业、快速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群众在尝到绿色产业带来的“甜头”后说:“现在山林是自己的了,我要把山当田来种,把树当菜来经营,把山林建成绿色银行。”

在全县所有乡镇中,均有不同规模的食用菌发展大棚,计划到年底,全县桑枝食用菌发展至2000万袋,产值达1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桑椹果醋饮料加工、桑园地膜洋芋套种和林下养鸡的兴起与推广,可实现农户蚕桑收益翻番,大大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和桑园土地产出率。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林业局联合出台了“石农信字【2010136号《石泉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的文件,进一步明确林农可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同时,依法取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林权抵押贷款不仅缓解了农村贷款担保难的局面,而且通过把林地资源当做资产来经营,增加了林农收入,促进了工商企业投资林业,同时也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