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林业,既给力生态美,也助推民致富。
近年来,石泉县林业建设一方面致力于“生态美”,努力建设人文优美、生态宜居、观光休闲、文明和谐新石泉,另一方面致力于“民致富”,做足山林文章,壮大林业经济,不断增强林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功能。
如今,优良的生态,已成为石泉的烫金名片,更成为石泉循环发展、富民强县的最大优势,林业经济、蚕桑产业等也成为石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环境与改善民生并举,山清水秀与民富县强协调推进,石泉坚持不懈,大步向前,全市领先。
一年种五年的树 绿化建设促三创
绿色象征着活力与和谐。近年来,石泉县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围绕“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石泉”的目标,按照市委书记郭青“一年种五年的树、一代人种三代人的树”的指示精神,启动了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首的“三创”工作。通过狠抓“公园广场绿化精品工程、街道绿化林荫工程、河道绿化绿色长廊工程、公路绿化景观工程、庭院绿化普及工程、立体绿化美化工程”六大工程,全县89个单位积极参与绿化建设,全县面貌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生态体系。石泉县也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模范县,全市的林业工作现场会在石泉召开,对石泉绿化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该县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樱花广场、西门广场、红花广场、春潮广场、珍珠桥东西广场等规模不等的绿地广场、公园29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8.02%。
高标准建设和改造了滨江大道、向阳大道、杨柳大道和北环路等城市林荫大道,并对城区内纵横交错的人行和车行道路进行绿化。一街一景观,一路一树种,县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98.92%,达标率80.18%,林荫路推广率76.43%。
依托林业项目,狠抓汉江综合整治,结合领导绿化包点,采用专业队施工,大坑大苗、高标准、高质量造林,分批次对汉江及其支流两岸护坡及裸露地块进行绿化建设,基本达到沿汉江绿化广普及。
实施了境内120多公里的国、省、县道沿线绿化建设,绿随路建、有路皆绿,连接县城4个出入道路全部建成了“一路畅通、两岸有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工程,使城市绿地和路网绿化融为一体。
积极开展单位庭院绿化达标和创建园林式单位及居住区活动,场院植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墙透绿,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18个,县级园林式单位49个。
该县在城区各单位、住宅小区和庭院大力倡导立体绿化美化工程,采用“顶披绿化、墙体挂绿、廊架绿化、阳台绿化”等多种形式,完成城镇绿化面积3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1.2%、绿地率达43.8%。全县林地总面积达1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6%。形成了城镇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格局,呈现出“城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
做足山林文章 林下经济促增收
山区穷县,增收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石泉县提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总体目标,确立了以 “百千万”林业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蚕桑丝绸、富硒茶饮、苗木花卉、林下种养、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通过抓园区、抓林下、抓改革创新三大重点,来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该县针对县域实际,制定了“南茶北漆、川道蚕桑、水果干果互补”的山林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在北区的云雾山、迎丰等中高山区发展以干果类的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以及生漆、油桐等特色经济林,现已发展板栗10万亩,核桃5000亩。在南区的后柳、喜河、熨斗主要以发展水果类的樱桃、柑橘、枇杷、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和生态茶叶产业,后柳观光果园现已建成高规格优质特色水果1000亩,成为后柳水乡一道靓丽风景,熨斗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通过新建改建总规模达到3000亩,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12000亩。城关、池河、两河等川道区域发展蚕桑产业,年均养蚕量稳定在8万张以上,重点培育50个蚕桑强村、3000个养蚕大户和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完成蚕桑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林下种养是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利用山林资源的最有效方法。该县充分利用林下养鸡、养羊、养牛,林下种植天麻、白芷等中药材,利用抚育枝条发展袋料食用菌等多种形式,种养结合,有效利用山林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山林的立体式开发,使曾经的“山老扒”变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金饭碗”。目前,该县已发展林下养殖大户100户,林下养鸡50余万只、养牛约0.5万头、养羊1万余只,使林下种养产值达到3亿元。
石泉在发展山林经济的过程中,坚持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构建起了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和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石泉县林业局长刘宇星介绍,目前,石泉已制定出台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六项制度”,以这六项制度促进落实,进一步挖掘山林经济发展潜力,助推农民“不砍树也致富”。一是破除思想桎梏,建立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使山林经济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制定了《石泉县山林经济发展(2011—2020年)十年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发展重点,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子,目标是到2020年发展特色林18万亩,全县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9亿元,山林经济纯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左右。三是坚持示范引领,加快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大户。四是以科技为支撑,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绿色、富硒”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五是加快推进改革,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为发展林下经济多渠道融资。六是聚集各类要素,全面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形成县、部门、镇、村三级联动发展机制,共同促动发展。目前,该县山林经济预计综合产值将突破15亿元,“十二五”末全县山林经济综合产值将达21.5亿元。
山清水秀成名片 生态文明新石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出让人振奋,为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也为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泉生态优越、环境优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石泉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产业是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下一步,石泉将进一步培育生态氛围,加强生态保护,本着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最强力度恢复’的原则,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发展循环产业,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青山绿水中兴产富民。”这是两年多前石泉县新一任领导提出的“循环发展、富民强县”执政理念。现在想来,思路超前。
思路决定着出路。近年来,石泉县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循环发展之路,突出抓四大关键环节,做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
紧扣生态主线发展新型工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坚持横抓产业集群,纵抓链条延伸,整合优势资源,激活存量资产,严格环境准入,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以电力能源、蚕茧丝绸、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
依托青山绿水发展文化旅游。石泉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随着西汉、十天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石泉突出山水特色,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真正做到了把旅游产业培育成石泉县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目前,正奋力实现旅游产业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围绕山水田园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田园山水,做强以蚕桑、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做优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山林经济,做足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涉水产业,做精以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抓好现代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户“圈—沼—菜”、林产“药—养—加”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壮大绿色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努力实现“山绿、水清、人富”。
彰显山水特色推进城镇建设。围绕“扩大规模、组团发展,东延西扩、开发江南,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突出抓好新堰新区开发和杨柳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建成区配套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