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蓝天白云,坐拥绿水青山,呼气新鲜空气。好一个安康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西视察时曾指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这是总书记对陕西发展阶段的全新定位和全新要求。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第十次陕南循环发展会上说:陕南要把追赶超越作为目标定位,打造全省重要的发展支撑极。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遵循“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的工作思路,提出“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从产业上追赶超越”。安康林业抓住“山”的优势,挖掘“林”的潜力,用生态树品牌,依山林兴产业,向山林要效益,在奋力追赶超越中彰显新作为、实现新担当。
全民共植“安康绿”
早在2010年,安康市森林覆盖率就达到59.9%,远远超国家森林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35%的评价标准。也就是在那一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安康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称号。
安康没有陶醉在已有的荣誉簿上睡大觉,而是乘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高举绿色接力棒继续前行。2014年12月12日,安康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动员令。在市委书记郭青的提议下,从2014年起安康市设立年度绿化单项考核奖。
“书记县长包山头,林业局长啃骨头”,这是安康市绿化造林工作的真实写照。
安康不缺绿,但老百姓身边缺绿。安康的绿化工作经历了“撒胡椒面”式的粗放栽植、广种薄收,到现在定位为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近年来,安康市又提出了以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为突破口,以“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景区周围”等生态脆弱地带为造林绿化重点的决策,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群众参与,部门帮扶”和领导绿化抓点示范等措施,把绿化工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强势推动全市绿化造林工作。近十年来累计造林绿化680多万亩,以平均每年造林68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100多万亩。
规划先行。他们结合重点区域绿化造林任务,先后编制了《安康瀛湖核心区绿化治理规划》、《汉江沿岸绿化治理规划方案》、《安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指导和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提供了基础蓝本。
重点突破。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调集全市170多个单位投入安康城区周边绿化治理帮扶工作,累计造林3.6万多亩,提升了安康“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品位。全面实施大瀛湖绿化治理和汉江绿化治理工程,通过坚持不懈地对沿汉江和环瀛湖1区6县40个乡镇环湖120万余亩直观坡面实施工程造林和封育管护,使汉江两岸近视直观坡面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被动局面有了明显改观,为一江清水送京津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全民参与。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间断,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50万人(次)以上,植树700万株以上,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加速了国土绿化,增加了绿色覆盖,提高了全市人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乡绿化造林进程。
如今的安康,已荣获“全国十佳宜居小城”,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走遍安康各地,满眼皆绿,美景如画,是一颗名副其实的陕南绿色明珠。
高山云雾出好茶
安康富硒茶历史悠久,紫阳茶在唐代被列为贡品,清代“紫阳毛尖”更是贡品中的佳品,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皇室尊荣。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接了“地气”,兴茶、品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馈赠亲友、社交礼仪活动之臻品。据权威部门检测,安康绿茶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高,茶多酚低;安康红茶伽马氨基丁酸(GA-BA)含量超过日本降压茶的3倍。安康富硒茶——不伤胃的绿茶、好睡觉的红茶。
在大浪淘沙、百转千回的产业演变中,安康富硒茶独树一帜,成为历届安康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主导产业。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每年落实捆绑扶持资金超过1个亿,并逐年递增。连贯有力的政策扶持,持续的项目资金投入,强大的社会资本注入,促进了富硒茶产业迅速崛起。到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将达到69万亩,产量达2.1万吨,实现产值31亿元,富硒茶产业已成为安康涉及面最广的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生态富硒领军产业。“南水汉江,富硒茶乡”成为安康的一张名片。
基地是产业的基石。紫阳县红椿镇村民吴学军说,近几年再也没有动过外出打工的念头。自家的8亩水田流转给盘龙茶叶公司年收入4000多元,家里3个劳力在茶园里务工每年又能挣上10来万元,昔日的撂荒地变成聚宝盆,一家人不用背井离乡就有了稳定收入。像盘龙公司一样通过流转土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茶叶的企业还不少,全市已有50家茶叶育苗户、100家企业参与茶叶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安康新建茶园26.4万亩,低改24.7万亩;启动建设茶叶园区68个,建成省级茶叶园区8个,市级茶叶园区40个,带动社会投资26亿元。
品牌是无形的,但品牌是无价的。借势“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地域品牌,生态和富硒为安康茶叶插上腾飞的翅膀。紫阳、平利两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殊荣;紫阳富硒茶品牌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行列,命名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安康富硒茶”系列产品相继获得“中茶杯”、“国饮杯”、“国际名茶”等国际国内100多项质量评比大奖,仅“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就高达15亿元。
为了让富硒茶走出去,安康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和林业局长担当起宣传员、推销员,经常辗转于各大城市、各类茶叶会展。仅2015年由市级领导带队,在西安、北京、香港、厦门、普洱和俄罗斯等地就举行了20多场次茶展会展活动,策划举办了首届安康生态富硒茶博览交易会。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主要城区节点、交通要道、高速公路沿线、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宣传推介无时无处不在。一位初到安康的外商风趣地说,“走进安康,我的眼里只有茶。”
一业举,百业兴。围绕富硒茶产业而形成的加工、销售等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6月,平利县30余家茶叶企业在西安、长安茶城开设的20个专卖店集中开张营业,是安康茶叶外销的又一大手笔。全市目前发展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66家,其中7家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茶叶合作社50个,省内外开设营业网点416个,发展电子商务近百家,茶叶专业市场和区域销售中心6个,从业人数达20万人。同时带动了现代物流、商贸旅游、餐饮酒店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富硒茶产业的发展,安康市正在着手部署一盘更大的棋局。
在安康市长徐启方的主导下,开启了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之门。云南农大专家教授为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量体裁衣,制定了生态基地(庄园)建设计划、富硒茶质量体系建设计划、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茶产品创新计划、富硒茶科学研究计划等“五大行动计划”,实施文化创新、市场创新、科技创新等三大创新工程,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茶叶基地、100亿元产值的目标,安康正在为打造中国第一富硒茶乡蓄势发力。
小核桃撬动大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安康的山山峁峁,随处可见挂满枝头的青皮果子,这就是被老百姓视为“金蛋蛋”的核桃。
汉滨区早阳镇村民陈开远从2010年开始在自己的5亩承包地种核桃,2015年核桃进入初挂果期,年产达400余斤,收入近4000多元。汉滨区瀛天公司老总潘建龙也在经营核桃,他的经营模式先进、装备优良,走的是园区化种植、机械化加工的路子。2010年潘总从黄龙县来到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流转了3600亩土地开始兴建核桃园区,现全部进入挂果期,并建设了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加工厂,已投入使用。
作为全国核桃最佳适生区之一,安康核桃栽培历史有2000多年,核桃产量从1949年的470吨发展到1999年的1367吨。发展方式从过去的各家各户自产自销,转变为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2014年全市核桃面积达到120万亩,产量1448万吨,实现产值3.14亿元。发展万亩以上重点镇办39个、千亩以上示范村197个,发展核桃油加工企业3家、核桃仁核桃汁加工企业4家,加工营销体系趋于完善。
把富硒核桃作为安康山林经济的重点产业,政府和民间已形成共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山林经济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安康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集中捆绑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保生态等项目促进园区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支持核桃产业发展。
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签订了技术支撑合作协议,实施“林业实用技术进万家工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核桃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组建农民技术服务队,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积极引进优质良种苗芽嫁接,加强本地紫仁核桃、串核桃等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加大低产低效核桃林嫁接改造力度。
实施核桃名牌战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安康富硒核桃”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定和绿色核桃产品生产认证工作,提高安康富硒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电子商务,注重开拓销售市场、产销批发市场、抢占高端市场。
“到2020年,全市核桃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超过12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安康市林业局长邹成燕说这话时语气坚定,信心十足。
注入新机制,林下经济显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陕和岚皋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宁陕县2015年被列为全国22个、西北地区唯一一个集体林权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上先后作了四次典型发言。
宁陕何以成为林改典型?就是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通过林权的再明确、利益的再调整,广袤的山林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宁陕的林改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0.2%,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产值突破了5亿元,农民人均务林收入达5270元,占总收入的72%。实施林改后,全县306万亩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产权到农户,农民人均拥有林地超过50亩,最大户有林地近千亩。林地由“公家的”变成“自家的”,过去的“人砍树”变成现在的“树养人”,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四亩地镇严家坪村村民周文兴带头兴办罗家沟股份林场,农民通过山林、资金、技术、投劳等方式入股,年底分红。他们建成了高标准板栗园1500亩,每股农户年分红5000多元。金川镇黄金村村民陈世明看好家乡的林业资源,成立秦南菌业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带动全县1200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4万元。
从改革开始,宁陕县就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以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的林权配套改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乡镇或村为单位,以产业为依托,组建林下中药材、食用菌、板栗、核桃、蚕桑等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县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公益林管护、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的“药引子”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建成现代林业园区4个,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各类园区35个;形成了核桃、板栗、猕猴桃、五味子、中药材、食用菌深加工和上坝河森林公园生态休闲旅游等高效林业产业集群。同时还引进西安海荣集团等25家省内外企业,开发建设中国秦岭朝阳沟休闲度假区、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等近35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公益林怎么管?宁陕也给出了答案。他们建立了完备的县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以村组为单位的经营管护合作社和跨行政区域管护公司,开展公益林流转和发展产业试点,在不降低公益林生态功能、不改变公益林基本性质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公益林流转、承包、赎买和发展林下种养、森林旅游试点工作,变“砍树卖钱”为“护林赚钱”,激发了全社会爱林护林积极性,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构建了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局面。
2015年7月,岚皋县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正式授牌。近年来,岚皋县按照“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围绕农民增收兴产业、围绕县域经济创龙头”的思路,正在打造10万亩泡桐、杉木等速生林为主的林产一体化示范园,10万亩核桃、板栗、柑橘、李子等为主的林果产业示范园,5万亩生漆产业示范园,2万亩茶产业示范园,150亩珍稀苗木花卉示范园等“五类园区”;建设15万亩林下魔芋种植基地,1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箱蜂蜜、1000万羽鸡、50万只羊的林荫经济基地,32万亩丰产园林基地等“四大基地。”截至目前,岚皋全县已建成以泡桐、杉木为主要树种的速生林基地8.3万亩;新建和改建密植茶园4万亩;建成了万亩生漆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建成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园基地8.5万亩;林下魔芋11.8万亩,林下种植药材2.5万亩,林下养鸡340万羽,林下养羊17万只,林下养蜂4.3万余箱。2015年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7亿元,对全县经济总量贡献份额超过40%,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近年来,安康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安康市山林经济发展规划》、《安康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市县联动、共同发力,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山林经济发展,要把全市1000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山林打造成老百姓的“钱袋子”,建设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资本的逐利性迅速捕捉到林下的巨大商机,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民看到了林下经济的前景,怀揣资本钻进山林。目前,全市林下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林下养殖1000万头(只、羽、箱),林药、林芋、林菜、林菌、林禽、林畜、林蜂、林驯、林茶、林游等产业融合模式初步形成,林下种植、养殖业遍地开花,发展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