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专题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正文内容

平利县龙头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15-08-21 08:20作者:

龙头村地处平利县城东南部古仙湖旅游区,自然条件优越,山水田园和谐优美。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8463176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22249,有耕地3900亩,其中平地900,山地面积3000亩。

 

近年来,龙头村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及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和西北最美丽乡村的总体部署,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按照“一村一品”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经营业主,发展高效密植精品茶园1000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园500亩,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放手发展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茶饮年产值800万元,以茶饮为主的农业产业已成为支撑村域经济的支柱。以“赏农耕文明、游美丽乡村”为主题,实施绿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改造、特色景区、服务配套、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倾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基本建成了生态茶园、秦楚农耕文化园、休闲垂钓中心、登山游览观光步道、栈道、水上乐园、花卉盆景园、婚俗乐园等特色景点,把龙头村作为生态公园倾力打造;建设精品乡村客栈15家、传统手工作坊10户、仿古特色产品展销一条街.、旅游产品销售门店18家,切实搞好旅游服务配套。硬化村道12公里,新修桥梁3座、生态河堤1000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三个居民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路边栽樟8公里,河边植柳6公里,移栽古树100棵,坡地栽竹700亩,庭院绿化200户,真正实现了龙头村“山上林,坡川茶,路边柳”的立体式绿色生态经济画面。

  

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目标,在镇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以茶饮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建设茶业专业村及女娲富硒功夫红茶村为奋斗目标。现已发展茶园1800亩,其中高效茶园1000亩,茶饮年产值达800万元,以茶饮为主的农业产业已成为支撑村域经济的支柱,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9548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开发路、桥、水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硬化村道12公里,新修桥梁3座、生态河堤1000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3个居民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民居亮化建设以地方民俗特色为主体,全面实施普通旧改和新建,呈现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以保护水土流失、庭院绿化美化为主,按照“山上竹林河沟柳、路边香樟庭院美”的布局,组织群众对村庄、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责任制,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按照规范化建起了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健全了各项制度,使为农服务落到了实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建成了农家书屋,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了平台,组建了民间文艺表演队,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一个集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农村已初步建成,现在的龙头村已处处呈现出“生态、环保、山绿、水清、人富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龙头村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始终紧紧抓好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山泉水和天然地表水各项指标均达标,无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全村绿化覆盖率75.66%,清洁能源普及率90%,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药、化肥平均使用量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同时,该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生态搞好环境整治。一是加强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共建生活垃圾填埋沟两处,垃圾台六处,各农户统一配垃圾箱,均实行专人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公共场所和主要街道全天候保洁,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二是完善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组建了环境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全村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故,也未出现滥捕、乱猎、滥采、乱挖和滥伐的恶性事件。三是加强了整体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全村除实施退耕还林外,对村域内所有的公路、村道、河坝、田园步道等进行了绿化,全村山上山下、庭院、田间、公路、河滩都呈现出一片天然的生态环保势态。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