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冬青村出现在官方文件是在1998年撤乡并镇之后。之前,因为这里村民好种花果,故名花果村,后因新修建的村委会门前有2棵百年以上的冬青树,遂改名冬青村。
“去年,冬青村好事多!”见到记者,村支书王学知乐呵道:先是村里注册的“冬青”牌狮头柑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紧接着,该村的水土治理模式,被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称之为“冬青模式”;到了年底,冬青村的老百姓口袋鼓囊囊,人均纯收入达到13146元。
富起这个村子的,看似是“个大、皮皱、味甜”的狮头柑,其实则不然,是县上将各种力量和智慧“捆绑”起来,高频精准给力。村支书王学知的记忆中,10多年前,冬青村是靠天气吃饭的穷山垴,当时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就连吃水都是件头疼事。
从2004年开始,冬青村的老百姓开始醒事了:不能再穷下去了,得想法子把日子过红火。当年,村上在原有300多亩柑橘的基础上,号召百姓成片成规模发展。
2007年,冬青村迎来了转机,新栽种的狮头柑挂果了,初尝甜头的老百姓掀起了修路、拉水、兴产业的热潮,抢抓水土保持国债项目等重大机遇,集中连片兴建狮头柑园1160亩,修建一处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将水从山下“请”到山上,让人、畜、果都有水喝。
为了让冬青村能摘到穷帽子彻底翻身,县上坚持“山、水、田、林、路、园、堤、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同步进行“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建房、建园)。扶持各家各户改厕、改圈、建沼气池,牲畜进行圈养,生活污水、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液成了果树的营养液,走“畜——沼——林”一体化的循环发展之路。这样一来,一举四得: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减少了面源污染、保护了水源水质、呵护了生态环境。
在渐进式的帮扶发展过程中,县上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即按照“政府主导、水利搭台、部门联动、水保主演、多家唱戏”的模式,把分散的资金和人力集中起来使用;把扶贫、林业、国土、农业、烟草等部门的项目集中放在一起组织实施,集中连片推进,突出规模效应。庄稼地里种果树,荒山荒坡栽植油桐和侧柏,将水土牢牢“锁”住,于是,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坡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梯田。与此同时,2013年,吕河镇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占地30亩的毛公广场和农业观光园,扩宽改造道路7.6公里,巧借狮头柑这张金名片,打造“观毛公山,品狮头柑,赏千年冬青树,吃地道农家饭,游精品林果园,看十里汉坝川,体验田园生活”的生态文化旅游之旅。
狮头柑成了黄金果。如今,只有211户村民的冬青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狮头柑,5亩以上种植户占全村90%以上,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70多户,全村1300多亩土地基本都种植着被村民视为发财树和摇钱树的狮头柑。2014年,村里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由村主任赵德恩兼任主任,统一组织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技术培训和销售,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创新销售模式和途径,让村里的狮头柑搭上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