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叶子的作用不仅仅为人民美化环境,造就氧吧,还能为中华文明磨练艺术人才,又可红叶题诗做媒结鸳鸯,叶子对人类的贡献可谓多矣善矣美矣!
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后,就一直寻找一种适合的载体。由于生产力有限,开始为甲骨文,继而金文、石鼓文、竹简……其书写和传播都相当困难,后来纸的发明成为里程碑。但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纸张稀缺、价格昂贵,一般人都买不起,穷人更是望洋兴叹。唐代画家邓虔就是个穷知识分子,虽封为广闻馆博士,但却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杜甫说“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购米无钱,何钱买纸?路断正将展翅飞。聪明的文化人另辟蹊径,将一切可用之叶,作为书写的代用品,既就地取材方便使用,又解无钱买纸之难,可谓一举两得。郑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常人不屑一顾的柿叶,在他手中成了宝贝,成就了他诗书画“三绝”之誉。
皎然、齐己、怀素皆是僧人,纸是买不起的,间或有人送一点,他们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唐诗僧齐己《谢人惠纸》诗云:“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原来他是用莲叶当纸写诗的,其《早秋寄友生》诗云:“试折秋莲叶,题诗寄竺卿。”。
人们常称的佛经为贝叶书,贝叶就是菩提树叶。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修炼成佛,因此,佛经用贝叶抄经,以示崇敬与虔诚。柳宗元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就有“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的诗句。
“蕉叶雨斜侵砚几,藤花风细落书床”,芭蕉叶比柿叶大许多,书写起来得心应手。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讲“其(芭蕉)叶必其叶必三,三开则三落,落不至地,但悬挂茎间,干之可以作书。”其实,唐代诗僧皎然早把芭蕉叶作书写材料。其《赠融上人》“芭蕉一片叶,书取寄吾师”便是佐证。干芭蕉叶可书写,鲜芭蕉叶亦然。芭蕉叶肥大,招风遮阴,诗人于其旁乘凉饮酒,灵感一来,便就地取材。白居易的《春至》“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唐代书法家怀素因贫穷无钱买纸,就在自己的住处种蕉万株,芭蕉硕大,遮天盖屋,故谓之绿天庵。在绿色天地里,他每日在蕉叶上练字,持之以恒,万杆蕉叶像蚕食过似的,只剩光秃秃的蕉杆,这叶叫书蕉。天道酬勤,他的草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以狂继颠,既继承了张旭,又有发展,谓以“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多得益于蕉叶之功!
古代御苑深宫有不少关于叶上题诗的记载。如唐僖宗时的宫女韩氏《方知红叶是良媒》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相传一秀才叫于佑,深秋时节在皇宫周边闲逛,忽然发现从宫中流出的水沟里漂出一片红叶,上面似乎有字,连忙捞出,见叶上题有一首五绝,如上。于佑眼睛为之一亮,喜形于色,同时想到写诗的一定是宫里有才学的宫女,便迅速找来红叶题上“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两句诗,放进上游水里,让它飘进宫中。
自此后,他日夜思盼回音而闷闷不乐,但有无可奈何。后来在一太监韩泳家教书,获得皇上开恩放一批宫女出宫自嫁的消息。韩泳指导一位才貌双全之女愿为其做媒,于佑应允。结婚后,夫人在于佑的书柜中发现红叶诗,惊诧地问到:此诗是我写的,你怎么得到的?于佑告诉了她,她说:“我也在水沟捡拾到了红叶诗,不知是谁题的?”于佑一看,正是自己写的那两句诗。夫妻惊异叹息,妻子又从箱中取出一首诗,是她见到于佑诗后写的,却未寄出,诗道:“独步天沟岸,临流得红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二人议论此诗,觉得天赐良缘十分巧合。妻子感慨之余,文思泉涌,又题写了一首诗:
一联诗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一组红叶诗,描写了寂寞难耐的宫女,冲破宫墙隔绝,追求自由和爱情,并最终如愿的爱情。
一片叶子很轻很轻,有了文字就很重很重。后来,有心人纂集又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今人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陕西榆林市的榆阳区弘扬传统文化,与2014年秋举办了“秋染南山 红叶传情”的红叶文化节,进行文学和摄影采风展,展示榆林生态建设成就,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从而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