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科学院主办的“中国·陕西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在位于宁陕县境内的宁东林业局响潭沟举行。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春良等领导参加了此次放归活动。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介绍了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和林麝野化放归情况,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王维胜、陕西科学院党委书记杨星科分别作了讲话。
上午11点,放归活动开始,随着装有林麝的木箱箱盖被迅速提起,13只人工繁育的林麝如离弦之箭冲出木箱,奔向秦岭的高山密林深处。这是我省为拯救复壮林麝野生种群、促进基因交流做出的新探索、新尝试。
林麝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与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金钱豹共称“秦岭六宝”。林麝又名“香獐子”,是偶蹄目鹿科的一种林栖动物,具有清晨黄昏活动、白天休息基本不活动的习性。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之称,自古就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麝香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价格的诱惑,我国林麝野生资源状况急剧减少,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250余万头锐减到目前2万多头,我省目前野生林麝种群数量仅有4000余头。为了恢复和扩大林麝种群数量,近年来,我省加大了林麝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的力度,并将林麝保护列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了长远保护和发展目标,申报了国家级林麝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
目前我省人工林麝存栏量1.3万只,养殖数量全国第一。此次放归的林麝,是从林麝人工种群中选调的优良个体,在凤县林麝科学研究示范基地开展了体况检测、采食驯化、天敌躲避等驯化,提高林麝放归后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能力。
据了解,放归的13头林麝,其中8头佩戴有GPS项圈。科研人员将会从被放归林麝的生境选择、活动规律、繁殖状况、疾病与寄生虫、种内与种间关系5个方面进行连续跟踪监测,掌握其活动、休息时间分配、不同生理时期的活动特征,了解其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为今后的野化放归积累经验。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此次放归活动,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对此次活动进行全程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