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
川陕革命老区陕西省安康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核心区和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还是国家确定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人口3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5万人,贫困人口45.3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4,全市4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占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的一半。
一组数据也让人眼前一亮。
2017年,安康市林业综合产值达182.24亿元,林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达20%,林业收入占安康市农民总收入的48%。
安康市山大沟深,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1%,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81.6%、森林覆盖率达65%。显然,林业在脱贫攻坚战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安康市采取多种举措强力推进山林经济示范市建设,有力推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安康市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区域扶贫开发深度融合,制定出台《安康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市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核桃产业发展规划》《核桃产业发展意见》,成立安康市核桃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5年来,安康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10县区财政每年各落实500万元配套资金,整合超过20亿元的涉农项目扶持涉林产业发展,撬动超过5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涉林产业建设。此外,全市还落实102个市直部门包抓城周绿化和林业产业园区,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还引进西安荣氏集团加盟安康核桃产业发展。
这段文字与白河县有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在脱贫攻坚战中,深度贫困县之一的白河县面临了不少挑战。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白河县已走出一条依靠山林带动致富的路子。
日前,记者在白河县农林科技局局长史建强带领下来到冷水镇三院村,见到正在核桃园里收核桃的周晋虎。前两年,周晋虎的妻子患重病去世,巨额的医药费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借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周晋虎将自家的4亩坡耕地流转给村里能人周汉胜的山林经济产业园种植核桃,每年不仅土地流转有收益,且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此外,周晋虎长年在园区务工,每年工资性收入达2万元。目前,周汉胜的山林经济产业园种植核桃3000亩、油用牡丹1500亩、魔芋等作物500亩,并建了加工厂,带动103户像周晋虎一样的贫困户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白河县城关镇安福村是退耕还林的重点村。在一块套种牡丹和芍药地边,记者见到了正在追施复合肥的该村11组的钱杰庭。钱杰庭家有3口人,因为缺少人手,前几年他将自家的11亩坡地流转给白河县绿韵牡丹现代农业园区,双方约定退耕还林补助仍由钱杰庭享受,另外他还可领取分红。今年,钱杰庭领取退耕还林补助5500元,股金兜底分红300元,加上1900元的短工收入,仅这些收入就有7700元。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白河县大力推广光皮木瓜和茶园建设,目前全县14万亩光皮木瓜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海拔千米以上茶园面积达8万亩。
白河县天宝园区近年来因梯田大放异彩。多年前,这里的人造梯田扬名全省,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人口进城务工,很多家的梯田渐渐无人打理。白河县兴达公司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将村民的6000余亩“挂牌地”一次性流转过来,并投资1.5亿元建设天宝农业园区和山下的裴家社区,栽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木瓜、茶叶、核桃、杉木、棕榈、牡丹、黄姜等,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集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同时,园区还将居住在山上的400多名群众搬迁安置在生活便利的社区居住,使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贫困户杨意明就从天宝园区建设中受益匪浅。杨意明说,在园区带动下,他去年春季种了4亩油葵,当年就产了750余公斤,园区按年初协议,按每公斤2元价格收购,除去投入,当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前几年,杨意明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后他获得长年在园区搞工程的机会,每月能赚3000元,他的妻子在园区干园艺,两人的工资加上油葵的收入,今年的收入至少有9万元,今年肯定能摘下脱贫户帽子啦!
白河县天宝园区还精准带动83户350余名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今年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像这样的园区,在安康市汉滨、岚皋、平利、紫阳等县区还有很多。5年来,安康市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大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市级现代林业园区120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2个、市级龙头企业37个。全市有5个县区、25个镇、40个村成功创建成陕西山林经济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标准,示范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林业产业发展。
2014年以来,安康市累计争取退耕还林计划任务69.9万亩。借助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安康市大力发展富硒茶饮、特色林果、蚕桑丝绸、林下种养、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六大主导产业。
如果说,上一轮退耕还林彻底扭转了安康“地越耕越薄,人越种越穷”的困境,新一轮退耕还林则正把“让环境因生态而美,让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愿景变为现实。
截至2017年,安康市茶园达83.84万亩,生产茶叶3.01万吨,实现产值50.03亿元,平利县、紫阳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紫阳县还成功创建“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市累计发展核桃171万亩、板栗221万亩、鲜果102.16万亩,发展以生漆、油桐、油茶、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面积207万亩;发展林下种植55.93万亩,林下养殖1089.4万头(只);“旬阳拐枣”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旬阳拐枣系列产品、安康富硒猕猴桃、狮头柑、金钱橘等产量质量逐年提升,安康樱桃、瀛湖枇杷引领果旅融合发展。
生态好了、百姓富了,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不断显现。
根据国家发布的退耕还林报告,安康市2014年退耕还林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52亿元。
据汉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显示:位于陕西省白河县的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且长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安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显示:2018年9月13日前的317天中,安康市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达到292天,优良率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