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背景
宁陕位于秦岭南麓腹地,森林覆盖率达96.24%,有集体林地306.2万亩,农民人均林地达50余亩。2007年,宁陕县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2008年10月全面完成各项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将306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后,宁陕绝大多数山林落实到户,不利于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再加之公益林面积占80%左右,开发利用率低。针对上述问题,宁陕县在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后,特别是在承担两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验区建设任务期间,积极探索创新,激发林业发展活力,持续提升森林资源综合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出台林业产业奖补办法,引导各类实体以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流转林地发展产业,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打造干果(板栗、核桃)、森林旅游、林下药材、特种养殖、花卉苗木五大林业产业基地。
(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林业中介服务组织培育管理,组建了4家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业技术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中介服务组织承担。2021年政府购买林业社会化服务费用逾150万元、累计支出超过1100万元,实现了政府从“办林业”向“管林业”的转变。
(三)深化“银林合作”机制。承担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任务期间,发放了全省首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180万元,让贫困户以林业资产入股分红、融资收益等方式增收。探索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直通车”机制,对全县所有农户的林权、公益林预收益权、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权益,实行统一评估、一次授信,群众只需到金融部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目前,全县集体林权抵押超6万亩、林权抵押贷款9002万元。
(四)开展林下资源综合利用。引导群众在不降低公益林生态功能、不改变公益林基本性质的原则下,有序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产业。公益林管理股份合作社实施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项目,利用改造、抚育的枝杈梢头,在林下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采用“林芋蜂”“林药蜂”等模式复合利用林下空间资源,提高公益林资源综合效益。
(五)开展创新森林经营探索。探索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开展产业大户和林业经营主体编制森林经营(简易)方案试点。探索通过生态疏伐、更新改造的方式优化目的树种,逐渐诱导形成生态防护功能更强、林分结构更合理的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
(六)推进生态价值转换。开展生态价值评估,发布了《宁陕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报告》。开展林业碳汇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布局、整体推进、一县一策”的原则,积极推进“双储林场”建设。与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推进县级“中国绿都”评价体系建设。
三、改革成效
(一)产业发展更快。全县累计兴办家庭林场、股份制合作社2家,组建林业合作社158个,建成9个林业产业龙头企业、5个市级林业产业园区、10个县级林业产业园区,1个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成核桃、板栗、蜂蜜、天麻等深加工生产线各1条,林业产业覆盖了全县90%的农户。
(二)林业服务更优。全县成立天麻、猪苓、板栗、核桃、兰花、森林旅游等林业专业协会组织6个,新成立县级林业专业合作组织4个、组建林业专家工作站4个。林业专家工作站汇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机构10余名专家教授,常态化到宁陕县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和促进成果转化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三)综合效益更高。近几年,在绿色金融、公益林经营管理创新等措施推动下,特色干果、林下中药材、袋料食用菌和森林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发展林下种植19.5万亩、林下养殖142万头(尾、羽),林下养蜂2.5万箱,建成林下特种养殖企业5家、林麝养殖977头。完成林业碳汇交易3笔、交易金额700万元,首个建设规模5万亩、总投资5亿元的“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建议书及项目可研通过省级评审,中国绿都评价及宁陕县绿都建设示范研究项目在北京论证。
(四)示范带动更强。2020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班上,宁陕县交流了林改工作经验。“陕西省宁陕县创新公益林股份合作经营”案例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第一批)》。“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下种养复合经营”案例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推广的《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发展生态产业,释放全国森林第一县生态价值》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类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