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要闻动态 > 林业动态 > 正文内容

改革创新激活力 兴绿富民开新篇

安康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专题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4-08-28 11:07作者:佚名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林业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探索了一批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有效激发了林业潜力和活力。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再一次吹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提升的“冲锋号”。

  为促进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聚焦改革亮点成效,深入总结经验做法,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市林业局即日起在局网站开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专题系列报道,展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经验,以鼓励各县(市、区)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安康样本”。今天分享两个案例。


唤醒沉睡的山林  点燃发展的引擎

——安康以改革赋能,跑出林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安康北依秦岭祖脉、南枕巴山层峦,“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其典型的地形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安康在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山、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在山。面对丰沛的山林资源,是竭泽而渔,让森林资源快速变现?还是活水养鱼,变山林为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安康历届党委、政府信念如磐,在“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的接续实践中坚定的选择了后者,正在阔步走上一条林兴民富的健康之路。

 一、以改革赋能,唤醒沉睡的山林

 1981年,安康地委、行署在镇坪县石砦公社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林业“三定”工作全面铺开,至1989年全区共确定国有山林331.2214万亩,集体山林410.7684万亩,填发山林权证215331份。从此,这些沉睡山林第一次有了“归属感”。

 2007年,安康市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10月,作为全省试点县(区)之一的宁陕县全面完成了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截止2010年底,安康市10县(区)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占集体林总面积95%的2229万亩林地被确权到60万农户250万人,基本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11年,安康市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为重点,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在林权管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性林业保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主体改革成果。

 2015年,宁陕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林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银林合作机制”等一系列创新突破,实现了“不砍山上树、百姓也能富”的良性发展局面,开创了一条 “生态得保护、农民能致富”的林改新路子。

 2018年,安康市围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的改革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重点改革工作。

 2023年以来,安康市准确把握中办、国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实质,厉兵秣马、奋楫笃行,以有知无畏的担当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投入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去。

 40余年来的改革探索,安康沉睡的山林已然被唤醒,厚积薄发之势呼之欲出。

 二、以保护培基,厚植绿色崛起本底

 以林长制为统揽的林业大保护、大发展体系全面建立,绿色家底更加厚实,崛起的基础更加稳固。一是国土由绿向美进程加速。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全市国土空间绿化,截止2023年底全市林地面积3014万亩,森林覆盖率68%,其中宁陕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6.24%,位居全国第一。二是森林资源保护有力有效。始终保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高压态势,常态化组织开展秦岭五乱整治和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征占用林地管理规范有序。建立了14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4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46种,被誉为“秦岭四宝”的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经常与人邂逅,种群稳步扩大,珙桐、七叶树、鹅掌楸、红豆杉等稀有和独有树种广泛分布。三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目前,由我市管辖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共有25个,批复总面积为12.37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2个(国家级5个、省级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风景名胜区3个,地质公园2 个。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推送的保护区野生动物黑熊、中华斑羚等视频资料先后 3 次在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播出。四是林业“两防”工作持续发力。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失职追究”的工作责任,压实各级林长和生态护林员的资源保护责任。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市控制指标,探索并全面推行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三年绩效承包”机制,实现了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小班、疫情面积、病死树“五下降”。

  不断厚植的绿色本底将是安康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华丽蜕变的最大本钱。

三、以山林筑梦,做强壮大林业产业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康市平利县考察调研时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安康各级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科学路径和模式。先后出台了系列支持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林下种养、林中康旅、林上采收、林缘加工”立体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蓬勃兴起。一是林下种养快速崛起。市政府出台了《林业产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2023年—2025年),坚持“一县一业、多业并举”发展思路,截止2023年底,全市经济林基地面积达960万亩,林下种植面积156万亩、林下养殖2037万头(只、羽、箱)。二是林中康旅方兴未艾。策划发布了大美秦岭、生态观光、巴山珍稀植物、醉美秦岭、醉美巴山5条安康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265.7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23.7万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1处。三是林业产业欣欣向荣。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5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山林经济类)91个、航母园区7个、林业龙头企业82家、示范基地72个。“林业企业+农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林场+农户”等新型林业经营模式快速兴起。四是生态产品价值日益彰显。制定出台了《安康市“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方案》《安康市林业碳汇开发实施方案》,谋划国储林建设项目10个,匡算总投资50亿元。2022年以来,宁陕县相继完成林业碳汇交易3笔、交易金额700万元。全市3个县(市、区)相继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曾经的安康,给人的印象是大山横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如今的安康,在担负好保护秦岭祖脉生态安全、护航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神圣使命的同时,凭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大山的热爱,统筹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生动实践中阔步向前、渐入佳境。


平利县“两山银行”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平利县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禀赋,整合优势资源,创新融资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投入不足难题。

 一、整合资源集中利用

 为最大限度保存和提升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和价值,让企业焕发生机,2022年7月,平利县政府将融资平台进行了整合,通过“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理念,对零散资源的收储与整合,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与管理维护,将平利县长安景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平利县龙头旅游项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平利县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并入了平利县两山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两山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文化旅游、生态资源、碳汇交易、河道采砂等项目。对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进行调查、确权、流转、收储,建立生态资源项目库、生态产品库,并对其进行核算评估,通过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实现增值应用。对各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摸排与确权登记,而后借助专业机构对各类生态资源与自然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将零散的资源集中收储、流转,并进行提质增效,进而引入各类资本进行专业化的开发运营,开展生态修复、森林碳汇、生态旅游等多元生态产业,激活生态产品市场、促进各类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农民受益、集体做强、产业提升。破解了生态产业化经营面临的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瓶颈制约,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目标。

 二、多元发展开拓市场

 平利县的“两山银行”实践,将业务从自然资源、存量资产的范围,扩展到文化资源,形成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矿、房”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机制和存量资产激活机制。通过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化输出的方式,搭建起一个围绕自然资源进行管理整合、转换提升、市场化交易和可持续运营的平台。零散生态资源的所有者所进行的低层次开发,不能满足生态服务功能整体性的要求,难以有效利用生态服务功能,两山公司对零散生态资源的所有者可基于自身意愿,采用租赁、托管、流转、赎买等形式,将闲置房屋、土地等可供开发的闲置资源或低效开发的项目委托给县、镇、村进行集中收储,并流转至两山公司,通过“两山银行”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开发。经过整合降低了统筹协调的组织化成本,也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平利县“两山银行”尝试使用“储备林+”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活动,培育乡土用材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改善天然森林的树种组成、林龄结构和空间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形成树种搭配科学合理、结构相对优化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增加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木材资源储备,逐步构建平利县森林生态功能,增加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储备林的同时,立足平利县现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森林康养、碳汇服务、林产品电商、培育林业经营服务主体、林业职业经理人等第三产业。重点对景区周边森林植被进行营造和改培,优先选取适合森林康养的养生珍贵彩色树种,在景观营造的同时,增加森林释氧量,发展林旅游康养产业。依托储备林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盘活林地空间,探索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储备林项目发展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预期每年收益可达10517.85万元,确保按时还本付息,实现长效增收。有效的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绿色通道。

 三、创新路径助力振兴

 平利县森林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林地资源。近年来,平利县的“两山银行”通过生态资源统筹管理、生态品牌统一认证、生态价值综合提升、绿色产业高效集聚等路径,推动县域生态旅游、康养研学、文化创意、生态修复、森林碳汇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构建“林菌”“林茶”“林药”“林禽”“林菜”“林憩”等多种类林下立体经营模式。积极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盘活,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人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平利县人工种植中药材10.13万亩,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达400多种。全县人工种植1亩以上的草本中药材达40种左右,总面积2.5万亩左右。平利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走出了一条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将进一步唤醒当地“沉睡”的生态资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