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林业局 > 林业信息 > 林业产业 > 正文内容

白河县:林业产业发展铺就脱贫增收路

发布时间:2019-09-19 11:04作者:

地处巴山腹地的白河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水源涵养地。近年来,白河县把林业经济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朝阳产业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白河县木瓜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贫困户刘太文今年69岁,家里6口人。老伴黄金香患有眼疾,儿媳负责照顾两个孙女上学,挣不了钱。儿子不懂技术,每年只能四处打些零工。早年退耕还林种下的7.5亩木瓜,因为不成规模,也不会经营,无法变现,反而成了他发展农业生产的羁绊。

  2011年开始,境况有了改善。当年3月,创业能人周川虎在白河县林业部门的扶持下,在桂花村流转500亩土地,利用该村优良的木瓜资源,建设卡子木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组建了白河县桂花林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组建起来后,刘太文的收入与日俱增。一则合作社利用产业引导资金为他配股2000元,每年可享受分红500元;二则他那7.5亩的木瓜园也有了用武之地,果子熟了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再也不担心销路。栽得过密的木瓜苗,疏林时,以30元一株卖给合作社,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三则农闲时可在园区务工,80元一天,中午还管一顿饭。关键是园区离家近,步行只需20分钟。

  综合售卖树苗、果实,分红以及园区务工等各项收入,一年与木瓜相关的收入至少超过2万元。现在再看那片木瓜林,这个六口之家满眼欢喜,过去地里杂草丛生,现在刨的光溜溜。刘太文时常感慨:“木瓜树是真正变成‘摇钱树’喽!”

  村上与刘太文一样受益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6户,其中贫困户70户,发展木瓜900亩。2016至2018年发放工资40.2万元,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

  现在,全县共发展木瓜14万亩,发展木瓜加工企业6家,木瓜果脯、木瓜酒、木瓜醋等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多个发达城市。木瓜也从一棵普通的树苗,成长为白河县“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和“一县一业”特色产业。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一棵成熟丰产的木瓜树需要相当长的培育期,但白河县何以如此迅速做出气候?早在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退耕还林工程时,该县就着眼长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县大面积布局木瓜苗木。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全县将木瓜产业与扶贫紧密结合,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木瓜产业逐渐做出了大文章,在涵养生态的同时,带贫益贫的效用也全面释放。

  白河县林业部门深知,林业产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稳脱贫不返贫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林业部门不遗余力发展林业产业,除了木瓜外,茶叶与油用牡丹也成功跻身全县“八大产业”行列。目前已累计发展各类经果林61.21万亩,其中茶叶7.2万亩、核桃13.88万亩;培育省、市、县各类林业园区28个,成立林业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55个、各类林业产业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1217户3586人,实现户均增收4270元。

小魔芋催生“大魔力”

“从这儿一眼望下去,只要有地的地方就有魔芋。”种植户卫支光介绍说。他发现魔芋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老家的土地、气候条件又适宜魔芋生长,于是2015年返乡在安乐村试种。经过3年的发展,如今卫支光已建成魔芋种植基地1300亩,并成立了林下种植合作社,吸纳103户农户入社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按平均亩产2000公斤计算的话,年底全部开挖产值就能过千万元,是实打实的好项目。”卫支光的底气源自白河的魔芋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订单式种植,保底价收购,地里长出来的就是“金蛋蛋”。 
   “必须要走深加工的路子,延长产业链,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是政府发展林下经济的必承诺。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位于茅坪镇油坊村的魔芋食品加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魔芋小,‘魔力’却很大。魔芋具有生产简单、产业链长的优势,不仅可以直接制成食品,还可以加工成医药、化妆品、农膜、涂料、纺织品等延伸产品,种植前景十分可观。”加工厂负责人——白河县隆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隆宝饶有兴致地介绍说,公司近期推出的魔芋素毛肚,自正式投产以来,市场销量持续走红,魔芋豆腐、魔芋粉条、魔芋面条等传统优势产品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反响。 

魔芋种植作为一项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益的脱贫攻坚中长效产业,为确保魔芋产业在我县健康稳步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有效增收。2018年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将魔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巧妙结合起来,利用培育产业实现脱贫新动能新机遇,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目前魔芋全县魔芋产业起步良好,发展势头强劲。

 良好的市场前景,让魔芋产业蓬勃发展起来。目前,白河县已培育市级魔芋园区4个,县级魔芋园区 1 个,培育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87户,覆盖6个镇,通过合作社带动、园区引领、用工就业等方式,吸纳5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发展,务工增收,魔芋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林下养蜂带来好“钱”景

又到了割蜜的季节,城关镇幸福村的空气都充溢着阵阵甜味。辛苦一春的蜂农熊隆平,此刻脸上正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来尝尝,我家产的蜜,甜着呢。”说着熊隆平递过一块蜂蜜,入口即化,香甜醇厚。“我的蜂全是野外放养,一年四季产蜜,春季和秋季最好,这个季节来,享口福啊。”熊隆平乐呵呵地说道。

一年之前的熊隆平可没有如今的乐观开朗。今年44岁的熊隆平,是白河县城关镇幸福村9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四口人,本人早年在煤窑打工落下了尘肺病的毛病,妻子常年小病不断,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加上身体上的病痛,熊隆平整天唉声叹气。

“帮扶干部找到我,让我养蜂,”熊隆平说:“我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咋个扎得开势子嘛。”正当熊隆平一筹莫展之际,帮扶干部和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敦国找到了他,“你只管养蜂,资金你筹一点,政府扶持一点,合作社垫一点,技术我们手把手的教,蜂蜜合作社回购,你还有啥顾虑的。”

 解决了资金问题和产品销售问题,熊隆平脱贫致富的信心被激起来了,他一次性购了40箱中蜂,“今年春季就收入一万多元,加上这次的,收入个3万多元没问题。”

如今,甫一踏入幸福村,嗡嗡的蜂群此起彼伏,阵阵蜂蜜的清香扑鼻而来,幸福村依托山林资源优势,组建了生态养蜂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 67户贫困群众发展中蜂养殖426箱,仅秋季一季收割蜂蜜2000斤,销售收入10万元,全年累计收割蜂蜜5000余斤,实现营收25万元,户均增收3700元。

村支书黄敦国满怀信心的说道:“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养蜂产业中来,做优质量,做强品牌,将生态养蜂打造成为幸福村长久的支柱产业,不但要让贫困户脱贫,还要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幸福日子过起来!”

“我们瞄准‘钱’景好的养蜂产业,灵活运用扶贫产业政策,着力搭建农业创业平台,帮助养蜂户解决产业发展的节点难点问题,鼓励和扶持镇内贫困农户参与养蜂事业,通过合作社带动辐射,使贫困户逐步脱贫致富。”城关镇书记杨先慧介绍,全镇已发展养蜂合作社5个,吸纳各类养蜂户220余户,发展中蜂1200余箱,年产蜂蜜2万余斤,蜂蜜产值达110万元。

蜂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白河林下养蜂这几年发展迅猛,发展规模以上的企业有七家,5家以上的蜂农已超过300多户。宋家镇的阳光天然蜂业有限集蜜蜂养殖、蜂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主打品牌“花中妃”系列土蜂蜜纯天然、无污染、品质佳、口感好深受省内外客户喜爱。公司曾先后获得“陕西省绿色放心产品示范单位”、“白河县诚信企业”、“全国优质蜂蜜调研评选金奖”、“全国优质蜂蜜评选大赛金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目前在宋家镇太平村建有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通过“公司+农户(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为农户(贫困户)提供平价蜂种、蜂具和技术指导,带动农户(贫困户)发展订单式养殖4000余箱,年产蜂蜜达500吨。近日,宋家镇太平村阳光天然蜂业有限公司,林下养蜂被陕西省林业厅授予“陕西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地处又丰镇阎家村的女儿寨,在县市场监管局帮扶部门的扶持下,村里成立了女儿寨蜂业有限公司,全村土蜂蜜养殖户58户,蜂箱共计800箱,该村养殖蜂蜜一项带动了全镇蜂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拓宽了门路。

林下特色种养凸现旅游效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白河县结合本县自然优势和林业发展现状,为加大林下经济发展步伐,大力开展以油用牡丹、芍药为特色的林下种植和以梅花鹿、孔雀、鸵鸟为特色的林下养殖,以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为主的现代观光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如三院村的大山核桃现代农业园区的林下牡丹,每年春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构扒镇玉门村的孔雀养殖、冷水镇川大村梅花鹿及仓上裴家村的驼鸟养殖,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的旅游效应凸现。

撸起袖子加油干,追赶超越创一流。已成为白河干群发展林下经济,让百姓得到生态红利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2018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建设全市山林经济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城市为目标,着力抓好以油用牡丹、林下魔芋、林下养蜂、林菌等为重点发展的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加快了全县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发展林下种植10万亩,林下养殖100万头(只、羽、),林蜂0.6万箱,林菌10万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县林地面积达138.7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64%,2018年林业总产值达14.55亿元。  

主办单位:安康市林业局 联系电话:0915-3213118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6714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37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